首页 > 协会介绍 >
中山市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核心 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中山市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核心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中山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进中山市委会高度关注制造业发展,提出《关于以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核心,推动中山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提案》,建议中山市循序渐进推动“中国制造2025”政策、编制“工业化信息化融合”镇区级别实施办法、出台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市级专项引导基金和保障措施、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实施工业化信息深度融合样板工程、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从而加快新型专业镇建设,推动中山经济稳定增长。
一、市政府出台政策,明确发展重点
2015年6月,中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智能制造发展目标,通过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应用、完善两化融合支撑体系等措施,引领全市智能制造发展方向。
二、各部门配套政策,加强措施保障
中山市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围绕促创新、促投资、助融资、拓市场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政策支持力度。每年安排市级产业扶持资金不少于20亿元,通过无偿资助、有偿资助、贷款补贴和事后奖补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各镇区根据自身产业特点申请相关扶持,配合落实新型专业镇实施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具体工作。
(一)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制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一轮发展的意见》《中山市专利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中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政策。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对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按不同条件分别给予创新补助。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通过贷款贴息、研发资助等方式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补助,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引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企业研发机构。
(二)促进企业加大投资力度。
一是支持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2015-2017年,中山市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6亿元,对优质技术改造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机械人应用”设备租赁等进行重点扶持。二是着重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从产业布局、项目规划、工作方案、招商计划、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2015-2017三年共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助推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优先发展工作母机制造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关键技术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三有母机”。三是大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加快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展示和体验、一体化智能改造咨询和实施、智能设备融资租赁以及专业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另一方面,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引领和支撑该市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对全市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按项目投资额给予部分或全额资助。
(三)优化金融支撑体系。
安排20亿元企业融资专项扶持资金,开展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用于对银行审核符合续贷条件的企业提供转贷周转资金,帮助先进制造业企业解决“过桥融资”难题。加强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政府资金引导下,建立开放式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资金池,在企业转型升级、并购重组、项目贷款、产业基金、战略新兴行业、高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重点项目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提供多元化融资。
(四)强化土地资源保障。
加强土地供给能力,在市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中确保省市重点项目用地安排。对于50亩以上工业项目出让地块,优先用于供应省市重点项目。对省市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将用地预审时限压缩在9个工作日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企业等属优先发展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在优先保障项目用地基础上,给予一定土地价格优惠,按不低于所在地对应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70%确定土地出让起始价。
三、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中山制造2025”
制定《中山市智能制造2025发展规划(2016-2025)》,以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及智能服务和新模式4大领域、16个细分领域为重点,着力构建智能制造发展体系。同时,破除专业镇和行政区划束缚,打造“两区两轴”空间发展格局,争取到2025年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引领区。
(一)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
①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聚焦一批与中山市主要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针对该市智能制造产业中薄弱环节,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部件、智能传感器、高速高精制造工艺与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创新能力。
②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带动更多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小微企业成长。组织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对接活动,促进智能制造功能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对接,智能装备企业、系统集成企业与用户企业对接。
③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以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以及科技产业协同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开放型、一体化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和技术创新的云计算平台和面向企业经营管理及社会服务管理的大数据挖掘应用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专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展示和体验、一体化智能改造咨询及实施、智能设备融资租赁以及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等服务。加快工业设计、设备共享、信息化应用等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与企业、市场对接。
④推动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与贯标试点示范,树立工业领域试点示范应用标杆,提升企业智能化应用能力和水平。鼓励试点企业开展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创新,推动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申报国家贯标试点。加强区域品牌创建,依托产业集聚区开展省级以上产业集聚区域品牌试点示范建设,积极引导智能制造行业集聚形成合力,推动一批重点骨干智能制造企业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
⑤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鼓励企业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指导工业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培育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推动企业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提高智能制造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水平。
(二)发展智能装备系统。
①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和智能化装备。着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较好市场前景的工业机器人,力争突破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应用,抢占工业机器人产业制高点。针对高端装备和制造过程在产品设计、柔性制造、高速制造、自动化和网络制造等方面薄弱环节,发展一批基础制造装备、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提升装备质量可靠性,加快智能化装备产业化和示范应用,大力提升智能制造装备整体发展水平。
②培育发展系统集成及应用。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批系统集成企业,推动形成系统集成企业、本体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发展一批提供方案设计、设备采购、装备开发、安装维护、检测认证的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专业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重点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在劳动强度大的3C和纺织物流行业,生产环节洁净度要求高的制药、食品等行业,开展自主品牌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应用示范和系统集成服务。
③加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链整合、配套分工和价值提升。围绕智能风力发电装备、智能光电加工装备、智能化印刷装备、智能化数控加工装备、卫星应用和物联网设备等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配套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积极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并力争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争取建立1-2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三)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
①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面向工业生产应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宽频、安全的信息化基础支撑。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光纤入户”,不断扩大城乡宽带覆盖范围。综合利用有线、无线技术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力争建成技术先进、高速畅通、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
②推动“互联网+生产制造”发展。深化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企业开展O2O(线上线下)、柔性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试点,促进由基于产品的传统制造模式向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新模式转变。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协同设计制造、生产进度监控和技术交流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
③推进工业云平台建设和大数据集成应用。推动建设“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围绕工业企业的产品设计与研发、生产控制与优化、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多层次的云应用信息化服务,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加强工业大数据开发与利用,支持企业建立大数据平台,充分整合来自研发、工程、生产部门数据,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工业产品生产模型,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组织运营效率。
(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①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选择机械制造、五金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发展基础较好的制造业领域,采取“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形式,组织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开展“机器人应用”示范工程项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新建或改扩建方式,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发挥第三方机构集成服务作用,支持和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大力开展企业“机器人应用”推广应用工作,为企业提供改造方案、设备采购、设备租赁、金融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
②推动制造业新一轮智能化改造。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节能减排率、土地产出率和生产安全率为主攻方向,推动现有产业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鼓励企业引进高精度、高性能、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落后的生产设备,大力开展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鼓励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生产标准水平,按更高标准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智能化再造。推动制造执行系统(MES)向车间设备层的延伸,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等技术和装备应用,试点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数字车间。
③推广绿色制造。积极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开展绿色创新与优化设计、产业制造工艺绿色化、流程工业传统工艺绿色化等新技术与设备开发,推进制造业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在高能耗产业推进实施电机能效提升、注塑机节能改造、清洁生产等工程。支持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传统产业企业。
(五)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
①提升家居产品智能化服务水平。重点开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基于DTMB标准的数字电视一体化产品。积极突破无线通讯、智能路由、智能安全监控、人机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具有互联网后台支撑、具备自学习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体系、物联网终端互联等。推动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家电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②发展智能交通电子信息产品和智能医疗设备。积极发展智能交通工具,整合应用传感、数据通信传输、计算机处理和系统工程等技术,提升地面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研发船载全球定位系统(GPS)产品系统集成、船舶自动识别、北斗卫星导航终端及位置服务产品。发展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分析系统、诊断系统、检测系统等设备以及新型医用诊断仪器与设备、医用电子监护仪器与设备、医用智能中型物流传输系统、医院药品智能管控系统、药品零售和O2O(线上线下)模式下终端自助发药设备等智能医疗产品。